雍正王朝:十四爷手握20多万兵权,为何不敢起兵造反推翻雍正?_军队_西北_大将军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55    点击次数:67

老十四胤禵虽然曾身为大将军,但他并没有谋反的打算,这也显示了他的聪明之处。在他成为大将军王后,老八胤禩便开始对他失去信任,甚至连京城的最新动向都没有及时告知他。这样一位没有任何支持力量的大将军,怎么可能指望通过煽动其他势力来推翻雍正呢?

尽管雍正顺利登基,但他的皇位并不稳固。宫内“八爷党”的鹰视狼顾,外有掌控着20多万西北军队的老十四,威胁时刻存在,尤其是老十四在军中的威望极高,战功卓著,威胁雍正的权力最大。那么,掌握如此庞大军队的老十四为何没有发动兵变,取而代之呢?即便他想谋反,也没有足够的机会。说起来,这一原因或许令人心酸,为什么?

一、老十四的军权不过是战场上的指挥权

展开剩余83%

大清西北的准噶尔部一向是朝廷的心腹大患,历代皇帝为此屡次出征。从康熙到乾隆,准噶尔部一直制造战乱,清军多次败北,这让朝廷几乎没有人能信赖去前线。在这种情况下,康熙决定派老十四胤禵出征,因为他的军事才能堪称卓越。因此,老十四带领主力部队驻守西北,直面准噶尔的威胁。

大清朝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封建国家,兵权实际上高度集中在皇帝手里。将领和平民百姓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,通常只有战事发生时,皇帝才会指派将领出征,这样将领和军队才有交集。此外,还会有专门的监察官员监督将领的行为。将军们只负责应命作战,军队的指挥权并非完全归他们所有。对于老十四来说,尽管他有20多万兵力,但他的指挥权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。无论他指挥得多么得力,朝廷随时都能撤去他的军权,这无疑让他的反叛行动变得极为困难。

更重要的是,老十四的兵力归皇帝直接管理。当他回京后,兵权自然要交还给朝廷。如果他试图造反,即使他的部队听从指挥,也难以接近京城,而雍正身边的禁卫军,拥有的优势可能更大,老十四根本无法和雍正抗衡。

二、后勤保障成问题,军队难以坚持

即便老十四拥有20多万兵力,他所驻守的西北地区贫瘠,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军队。西北的粮草供给依赖朝廷的调配,一旦朝廷切断后勤供应,军队的士气将大受打击。即使大军试图自行征集粮草,也无法弥补补给的缺口。一旦粮草断绝,军队必然会迅速崩溃。

此外,雍正的亲信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,他在雍正即位之初便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。为了防范老十四胤禵可能的反叛,年羹尧将甘肃和陕西的驻军进入了戒备状态。更重要的是,雍正下令让老十四返回京师奔丧。此时,即使老十四想率领大军反叛,后勤问题依然是无法解决的难题。年羹尧虽不一定能与老十四抗衡,但他足以拖延老十四的行动,尤其是在粮草问题上,西北大军无法持续作战。

雍正还下令将20多万大军的后勤供应从每月一次调整为每日一次,确保西北军队的持续供应。如果老十四发动叛乱,后勤供应的切断几乎意味着军队会在很短时间内陷入困境。因此,尽管老十四有20多万军队,失去后勤保障后,他的军队必定无力持续作战。

三、造反带来的沉重罪名,老十四不愿背负

关于雍正是否篡改康熙遗诏的问题,一直是争论的焦点。然而,遗诏是否被篡改的可能性其实不大,因为当时无论是满汉双语还是繁体汉字,都难以篡改。而康熙之所以选择雍正继位,是有其深思熟虑的原因。雍正继位后证明了康熙眼光的准确,而老十四内心早已明白,康熙的选择是正确的。

如果老十四发动兵变,那不仅违背了先帝的意志,还触犯了大清的法律。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背负千古罪名,显然,老十四并不愿意冒险背负这种不可洗刷的污名。而且,这场叛乱不同于以前的夺嫡斗争,后果会更加严重。即便他心中有诸多不满,也无法忽视背叛的代价——他的家族也将受到牵连。老十四深知雍正并非宽容之人,显然不敢冒险一搏。

四、团队作战的重要性,缺乏依靠

在九子夺嫡过程中,老十四胤禵虽然是“八爷党”的成员,但他的盟友并不可靠。老八、老九未曾带兵,根本无法提供什么帮助,而老十四未能及时收到京城的消息,也没有足够的支持者来配合他的行动。缺乏有效的合作和内外配合,使得老十四的反叛之路注定失败。

此外,军队的士气和支持度也十分关键。虽然老十四拥有20多万兵力,但这些士兵的忠诚度并不完全可靠。军队的家眷都在后方,许多人不会冒着巨大的风险跟随老十四。即使老十四能带领一部分将士起义,但缺乏坚定支持的情况下,他的反叛行动也将十分脆弱。

相比之下,雍正拥有满朝文武的支持,尤其是忠诚的胤祥支持他。雍正虽未获得所有人的拥护,但他无疑占据了舆论和政治的主导地位,维稳的力量远胜于老十四。

五、结语

即使老十四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,但缺乏后勤保障和足够的支持,他的反叛行动注定无法成功。即便他有意推翻雍正,胜算几乎为零。最终,老十四选择了回京奔丧,而西北的战事则交由亲信年羹尧处理。可见,尽管老十四手握二十万大军,实际上并未掌控军队的真正指挥权,也无法通过反叛动摇雍正的皇位。因此,老十四虽具勇武,却因众多制约因素,最终只能选择乖乖归京,而未能掀起任何波澜。

发布于:天津市